拼音zhù cí
注音ㄓㄨˋ ㄘˊ
繁体助詞
词性名词
⒈ 独立性差、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。汉语中有结构助词、时态助词和语气助词。
英auxiliary word;
⒈ 亦作“助辞”。助字。今指独立性最差、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虚词,包括结构助词,时态助词,语气助词。
引宋 王谠 《唐语林·文学》:“又:‘伤人乎,不问马’,今亦云:韩文公 读不为否,言大德圣人岂仁於人,不仁於马?故贵人所以前问,畜贱所以后问。然‘不’字上岂更要助词,其亦曲矣。”
清 龚自珍 《大誓答问第十》:“《周书》二十篇,有此文法,有此助辞乎?”
郭绍虞 《中国文学批评史》四之六二:“由 中国 的语文法言,至 唐 宋 以后而助词之作用特别突出,所以丰神摇曳,能够曲折帮助语言的神态。”
⒈ 一种附著在词、词组或句子上,表达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。国语的助词包括结构助词(如「的」、「得」)、时态助词(如「了」、「过」)和语气助词(如「吗」、「吧」)。
1.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,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,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,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,也就是说,进行生动的创造,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,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**彩。苏霍姆林斯基